言不由衷的成语故事


言不由衷

拼音yán bù yóu zhōng

基本解释由:从;衷:内心。话不是从内心发出来的;即说的话不是出于真心实意;指心口不一。

出处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隐公三年》: 信不由中,质无益也。杨伯峻注:“人言为信,中同衷。”


言不由衷的典故

春秋时期,诸侯郑国的实力强大,郑庄公任周朝的卿士,执掌朝廷大权。他凭借自己的势力和地位,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。当时任天子的周平王,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,他不得不依靠郑庄公处理郑朝政,却有对号公忌父十分相信,想让他代替郑庄公处理朝政。

郑庄公知道这件事后,对周平王特别不满。周平王非常害怕,赶紧向郑庄公解释说,他没有让忌父取代郑庄公的想法。为了取得郑庄公的信任,他和郑庄公互换人质,让周太子狐到郑国去作人质,而郑公子忽则到周朝来做人质。

公元前720年,周平王 去,他的孙子姬林继位。称周桓王。周桓王也想让忌父代替郑庄公当卿士。

掌管朝政。郑庄公知道后大怒,派大夫祭(zhài) 足领兵马,到周朝的温地收割麦子 ,并全部运送到郑国。到了秋天,祭足又带领兵马到周朝成周,把那里的谷子全部割掉,运回郑国。从此,两国之间的关系愈加恶化,彼此间结下了仇恨。

说的话不是发自内心,即使互换人质也是没用的。这是当时的史官对这件事精辟的评论。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言不由衷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直言贾祸 先秦 左丘明《左传 成公十五年》:“子好直言,必及于难。”
披肝沥胆 唐 刘贲《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策》:“或有以系危之机,兆存亡之变者,臣清披肝沥胆,为陛下别白而重言之。”
冰解的破 清 曾国藩《<经史百家简编>序》:“惟校雠之学,我朝独为卓绝,干嘉间巨儒辈出,讲求音声故训,校勘疑误,冰解的破,度越前世矣。”
靡所底止 《诗经·小雅·祈父》:“胡转予于恤,靡所底止。”
见多识广 明 冯梦龙《古今小说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》:“还是大家宝眷,见多识广,比男子汉眼力,到胜十倍。”
众喣山动 明 李东阳《余肃敏公传》:“役未及兴,而众喣山动。”
臭名远扬 《宋书 刘义真传》:“案车骑将军义真,凶恶之性,爰自稚弱,咸阳之酷,臭声远播。”
赶尽 绝 明 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:“黄天禄上马,提枪出营,见余化曰:‘匹夫赶尽 绝,但不知你可有造化受其功禄!’”
举善荐贤 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一百二十回:“举善荐贤,乃美事也;卿何荐人于朝,即自焚其奏稿,不令人知耶?”
蝶粉蜂黄 唐·李商隐《酬崔八早梅有赠兼示之作》:“何处拂胸资蝶粉,几时涂额藉蜂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