鞠躬尽瘁的成语故事


鞠躬尽瘁

拼音jū gōng jìn cuì

基本解释指恭敬谨慎,竭尽心力。

出处明 宋濂《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》:“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,誓勿蹶其门。”


鞠躬尽瘁的典故

汉末,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,改国号为魏,自己做了皇帝,即魏文帝。这时,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,也宣告登基,即历史上所称蜀汉的“先主”。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,定都成都。于是,连同江南(江东)的东吴,就正式出现了魏、蜀、吴三国的局面。(参看“三顾茅庐”)

不久,刘备去世,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“后主”。诸葛亮继续任丞相,并受封为“武乡侯”,蜀国一切军政大权,都操在他手里,由他裁决。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,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,一面南征孟获,平定南中诸郡,以消除后顾之忧,然后充实军备,练兵习武,积极准备北伐魏国。出兵的时候,曾上表后主,力劝听信忠言,任用贤臣,这就是后来流传的《前出师表》。可是这次北伐,没有完成,就暂时退兵回蜀。过了一些时候,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,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,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,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,分析当时局势,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,必须北伐。这就是后来和《前出师表》同样流传的《后出师表》。

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,所表现的忠贞气节,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。

《后出师表》的末后有一句道:“臣鞠躬尽瘁, 而后已……”这就是人们常引用的一句成语。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鞠躬尽瘁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攀龙附凤 东汉 班固《汉书 叙传下》:“颍阴商贩,曲周庸夫,攀龙附凤,并乘天衢。”
鹤立鸡群 南朝 宋 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容止》:“有人语王戎曰:‘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。’”
信及豚鱼 《周易 中孚》:“豚鱼吉。信及豚鱼也。”
前瞻后顾 清·梁章钜《归田琐记·七十致仕》:“ 期将至,尚留金紫之班,而必至日暮途远,夜行不休,前瞻后顾,无所栖归,不亦太可怜乎!”
逸游自恣 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梁冀传》:“少为贵戚,逸游自恣。”
敏而好学 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子曰:‘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文也。’”
空谷传声 南朝 梁 萧衍《净业赋》:“若空谷之应声,似游形之有影。”
叫化子 清·刘鹗《老残游记续集遗稿》第四回:“管他有衣服没衣服,比要饭的叫化子总强点,就算那间厨房旁边的小房子,也怪暖和的,没有什么不可以的。”
牝鸡司晨 《尚书 牧誓》:“牝鸡无晨。牝鸡之晨,惟家之索。”
大失所望 汉 司马迁《史记 高祖本记》:“秦人大失望。”